科目一考50次无证驾驶
近日,一则“男子科目一考50次仍无证驾驶”的新闻引发热议。这位驾考“钉子户”屡败屡战的经历,折射出当前驾考制度的某些深层问题。无证驾驶行为固然违法,但反复考试背后的辛酸更值得深思。
据统计,我国每年有近3000万人参加驾考,其中科目一不合格率约15%。连续考50次意味着什么?按每月2次考试机会计算,需要坚持两年多。这种毅力若用在其他领域,或许早已成功。但驾考的特殊性在于,理论知识记忆与实操能力并无直接关联。
从驾考制度看,科目一作为理论考试,主要考察交通法规和驾驶常识。但题库中大量相似题目和陷阱选项,往往让记忆能力稍弱的考生陷入困境。特别是对年龄较大、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,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显得不够人性化。有驾校教练透露,有些学员实操技术过硬,却卡在理论关上。
无证驾驶的危害不言而喻。数据显示,无证驾驶事故率是持证驾驶的3倍以上。但我们也应看到,部分屡考不过的驾驶者,可能因工作、生活所迫不得不冒险上路。这反映出公共交通覆盖不足、替代出行方式欠缺等社会问题。
解决之道在于多管齐下。一方面,驾考制度需要更人性化的改革,比如针对特殊群体设置差异化考题,或增加实操考核权重。另一方面,交管部门可考虑设立“驾驶能力认证”机制,让具备实际驾驶技能者通过特定渠道获得合法驾驶资格。
这个极端案例提醒我们:规章制度既要维护公共安全,也要关照个体差异。在严格执法的同时,完善制度设计,才能实现真正的道路安全。毕竟,交通安全的核心在于驾驶者的安全意识与技能,而不仅仅是一纸证书。